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全国各地不断有人“找”到三山。他们不是来旅游的,而是来买兔苗的。这就怪了,这些人干嘛非要千里迢迢,赶到这里来买呢?再说,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太湖小岛的呢?
说来话长。
三山岛养兔子早就有之,不过那时候是草兔,没多少经济价值。尽管岛上没有黄鼠狼,也没有毒蛇,很适合兔子繁殖,但也没有多少人家饲养。
1980年,村民张柏年第一个饲养拉毛兔,是花3元钱1对从吴江庙港买来的。由于他不会剪毛,繁殖后,只卖兔苗,卖给村上人,还卖给东山人。
同年,沈光华等三家也开始饲养了。是南京外贸公司送给他们的,每家1只公兔,西德种。他们养在家里,跟本地兔子杂交,“下一代”的毛色很好,常有浙江人来收购。他们跟着浙江人学会剪毛。当时的兔毛收购价是每斤102元,沈光华家养了100多只,每年剪五次毛,每次能卖100多元;加上兔苗出售,收入在当时是很丰厚的了。很快,家家户户都饲养了,既剪毛,又卖苗,形成了一定规模。
1985年,国内发生兔疫,各地兔子纷纷病死。南京农科院研究出兔瘟疫苗,控制了兔瘟。独有三山,因为是湖中孤岛,“与世隔绝”,很少受外界感染,兔子大多很健康。村民张侣年抓住这一大好时机,在《农民日报》上登了两次广告,引得各地养兔专业户不断赶到苏州,再到东山,一路辗转“找”到三山,购买兔苗。如此,“兔岛”三山名扬四海,各地不断有人跟着“找”过来,登门求购,其中最远的来自新疆乌鲁木齐。三山人的兔苗收入很快大幅度超过了剪兔毛的收入,养兔人家出现了很多“万元户”。可以说,这是三山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掘到的“第一桶金”。不少人家的楼房就是那时候造起来的。
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,国际市场兔毛收购价一路下跌;到九十年代中期,1斤只卖20来元。而饲料价格却逐年上升;加上有些浙江人收了兔毛回去喷水、撒味精,把份量加重了卖给外贸公司。这样,兔毛容易变质,三山兔毛的牌子给砸了,外贸公司不收了。拉毛兔,这个在三山红火了十余年的“金副业”就这么没了。